我的兩聲道敗家日記(二)sonus faber
如果提到義大利喇叭,sonus faber絕對是不能被遺忘的品牌。
Sonus faber,手工之聲。這個連唸起來都浪漫的名字,來自創辦人兼設計師Franco serblin。原木製作的絕美箱體,樂器般的精細手工打磨,以及設計師調整配對出的豔美親暱,讓原本只為承載音符的載體,竟飽含且賦予音樂更多深情。
從1983年創立至今,從手工小品牌至國際大廠,40年間日換星移,物是人非。設計師的離去,集團的收購,當年的靈魂在時局沖刷下,殘存多少初衷不得而知,但這個名字,已經牢牢與美麗,浪漫,優雅劃上等號。
===分隔線===
我曾擁有過4對sonus faber喇叭,liuto, cremona m, cremona, EA1。年份較新的兩對已另往他家,留下來的是cremona及EA1。也許,老設計師的作品,多了些溫度與重量吧?
購入第一對liuto時,我還只是個懞懞懂懂的音響小白兔。什麼搭配,功率全不了解,就想著要一對漂亮喇叭。記得那時看到最後,負擔的起又覺得好看的喇叭就是opera的Quinta跟sonus faber的liuto了。Quinta在店家搭配的是pass前後級,型號忘記而聲音相當可怕😱;liuto搭配的是quad platinum ,相對柔美,與店家周旋一番後購入(那時真的是韭菜,沒多做功課,是在網路評價不太好的店家買的)。
![]() |
較為入門的liuto沒有豎琴網罩 |
![]() |
脫去網罩長這樣 |
之後,很無腦的搭著管迷溫莎300b,古典樂與管弦樂真是完全不行,頭重腳輕,聲音有所偏頗,但琴弦細膩,彈撥清脆,人聲無敵;金黃可親,小鳥依人。當時就這樣聽些小品以及國樂,倒也快快樂樂過了年餘。
當時的搭配,聲音頗為偏頗卻自得其樂
而後情海生波,那時剛有正式收入的我把薪水全拿去音響店買醉,終於有了後續糟糕的敗家…
===分隔線===
Cremona m就是這個背景下來到我家的。那時與一群朋友學聽音響,週末都往永和威哥家跑。正好威哥換了amati futura,舊的cremona m要出售。威哥是個龜毛人,喇叭木色絕美,細緻的楓糖色如凝脂,皮面完整,我腦袋一熱便三更半夜瞞著家人把喇叭偷渡回家了。
![]() |
喇叭成色絕美,遠在liuto之上。以為擁有了更高效率,想不到更加難搞 |
想不到喇叭回家後,正是惡夢伊始。
小小的溫莎根本推不動cremona m。儘管帳面數據是效率更高,聲音是更細膩有質感,但溫莎推動的聲音比起liuto更加虛浮,更加往中高頻偏。這下連小編制都不太能聽,只剩人聲依舊無敵。
===分隔線===
Pathos TT有著後現代的工業風造型,與古典的sonus faber既衝突又互補。前管後A類。35瓦的功率仍舊不大(當時有A類迷信,又迷戀管機),搭著cremona m,平衡流動,淡彩輕勾。深邃,細膩;直接,透明。除了人聲不能無敵,清麗自然,穠纖合度。
![]() |
後悔出讓的器材,不全面,但很特別 |
只是,人心無度。隨著音樂越聽越廣,35瓦終究難以跨越奏鳴與協奏的鴻溝。在眾多品牌徘徊一圈後,我換了前後級,arc r2配audia flight 50。而TT,她依舊很美,是目前為止最後悔賣出的器材。
===分隔線===
新的搭配比當初更中性些。平衡開闊,層次儼然。宛轉之處的確遜色TT,但樂器的凝聚與厚度更加真實。也許是推力大了不少,我覺得連細節都比原先更上層樓。
![]() |
Audia flight 50,純A類情懷下可以負擔的起的器材 |
![]() |
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II mk2,公認的經典 |
Cremona m實在不能說是毫無個性喇叭,儘管用了號稱染色較低的擴大機,吟唱揉按仍透著一股淡雅的木頭味,是我喜歡的感覺。帶我入門音響世界的老師說,這套組合,應該可以聽很久了。
可惜,這兩組喇叭,與老設計師關係已淡。擁有他們,只能說初探sonus faber靈魂的片段罷了...
===待續===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