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兩聲道敗家日記(六)-舊文:Pathos TT annivesary
===以前寫在FB網誌,現在功能停用,只好搬過來了===
換擴大機,說起來簡單,前前後後卻花了我超過半年的時間.點開帳戶存款,看看就是個阮囊羞澀,根本不可能無腦直上一台(雖然我也很想)音響二十要樣樣滿點的頂級擴大機.以我輩凡夫俗子而言,終究還是得經過一番尋尋覓覓.
算起來,這是經過兩年音響調整後的再出發.要說比兩年前多了些什麼經驗,大概就是了解空間與搭配對於音響器材的影響(扭曲).這回找機器,除了從各家評論著手,在我可負擔車馬費的前題,我希望讓器材到家裡試聽過再決定.否則,光是在不熟悉的空間與搭配聆聽,根本無法想像花了錢之後機器到家裡會是什麼樣子...

來自義大利的Pathos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有興趣的品牌.原因無他,就是美到像極了藝術品!無獨有偶,我的喇叭也同樣來自義大利,同樣以優美外型著稱.大約義大利人對於設計都特別的有一套吧?除了長相之外,他家另一個招牌是前管後A類晶體放大的inpol線路,我猜大約是會很接近我喜歡的純管機聽感.加上慶祝代理轉換打出的優惠價格,某個傍晚,我走進了愛樂音響.
表明來意與我目前的困境後,接待我的是台北店長小蔡.圓圓的臉上掛著一副黑框眼鏡,配上時下流行的半邊波浪髮型,還真有些文青模樣.也許是年紀相近,小蔡給我的感覺不太像是要賣東西,倒很像是個玩音響的朋友在幫忙解決問題.以我偏好管機聲底,pathos的確是他們家比較符合我調性的機器(其他以大瓦數晶擴為主).愛樂音響店裡主要展示的喇叭是focal與raidho,跟我的喇叭調性差太多.雖然也可以將就接起來讓我在店裡聽,但為求精確,小蔡建議最好安排一趟到府試聽...哇?這不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嗎?討論一番之後,pathos長賣20年的經典機種TT annivesery應該是在我預算內最合適的選擇.TT是第一台使用inpol線路的擴大機,後續更高階的機種與聲底大概都由此衍生.車馬費的部分我覺得還算合理,之後若購買也可以相抵.於是一拍即合,約了個時間,pathos TT就來到我家啦!
喇叭 :Cremon M
擴大機:Pathos TT annivesary(對比管迷溫莎300B)
訊源 :T+A sacd 1245R
線材 :杜蘭(Duelund)手工電源線,萬隆sahara訊號線
從前,我都是透過圖片認識TT的美,一直以為TT外表走的是柔美氣質路線.實際見面後,我發現...TT還蠻雄壯威武的啊!

上面兩隻成人腳板可以比對出TT的巨大


擺上檯面的TT
雖然功率只有35瓦,但實際重量居然跟瓦數差不了多少(據說是32公斤).兩座綴著石英的啞黑曜石散熱片聳立在光滑鏡面平台上.其間的紅色電容跳出活力色彩.變壓器與扼流圈鐵罩穩居後端,前方的鍍鉻裝飾環圍繞信號管,散發出溫暖的橙紅光芒.兩側原木護木平衡了純金屬的硬派.一整體就是完美的工業風擺飾啊!

結構跟單端的溫莎300B真的很像
話說,這機器的結構像極了我的單端管機.一樣的變壓器與電容,只不過後端由功率管換成功率晶體電路板.師傅與小蔡齜牙咧嘴地把機器搬上檯面.甫一開聲,恩...聲音的透明度與細緻度很好,層次感與分離度也好.反應與速度感稍快過我的溫莎300B,但整體聲音似乎緊緊硬硬的.小蔡有些抱歉的說,因為這台是才開箱的新機,可能需要半小時以上再正式試聽會比較好.於是我們一面放音樂泡茶一面殺時間,我也第一次實際體驗到聲音會居然隨著機器溫度上升,寬鬆與厚度也節節爬升.對於沒經驗的我而言,真的是很神奇的體驗.
試聽的片子跟當時惡搞溫莎150的差不多.以編制較大的古典樂為主.但手邊並沒有溫莎150可以比對,而且搭配的喇叭也與先前不同,故聽感還是以跟300B比較為主.

遠從日本帶回的現場錄音CD,infinity的聽感最像我在神社聽過的.台灣發行的精選集是以吉他伴奏,相對比較緩慢溫柔,少了現場的激情
一開始,我放了最熟悉的KOKIA來聽聽人聲的質感.她算是個動漫主題曲歌手,我最喜歡的是她的infinity.幾年前,曾經在日本的神社聽過她現場演唱.嗓音極具穿透力,純淨,透明,甜美,卻又嘹亮,有種幸福到想哭的感覺.從前,我的溫莎300B將KOKIA演繹的動人煽情之極.慢板人聲婉轉,彷彿在耳邊呢喃訴說;激動處則直上雲霄,每一個音符都散發著閃耀金煌的光澤.換上TT,首先感覺到的是背景音樂變的較有層次也較清楚,也勝過曾經來家裏的溫莎150.相比於300B糊化背景,專注強調人聲;TT則是將每一個細節及景深唱的清晰且絲絲入扣,人聲與樂器的線條皆較為凝聚,不若300B的飄逸.但是在感性的部分,歌手氣音的婉轉程度以及美妙的金黃光澤就只能被300B壓著打了.

三百六十五里路是青葉城之戀的第一首,翻唱文章的歌.唱片是我在二手跳樓大拍賣花十元買到的,爽~
換聽八隻眼的三百六十五里路.在男聲的詮釋上TT就比300B更加適合一些.八隻眼是個四個大叔組成的大陸男聲重唱老團,主要以演唱各國民謠,翻唱老歌及匪曲為主.我是蠻討厭聽老共的革命歌曲啦,但撇開這點,他們四人聲線圓潤渾厚,高低分明,錯落有致,唱民謠非常好聽.TT的演繹,除了聲音更加凝聚之外,在舞台的定位上比300B準很多.300B的人生會比較模糊比較大片,有點互相打架;TT可以聽見在兩個喇叭之間,清楚的人聲位置與高低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功率比較大,才能做到結像較為清楚.

這兩片大提琴路的很大很清楚.現在好像不好找了...
接著來到古典樂,也是這次試擴大機的主因.用的是久木田勳的大提琴.一直以來,300B唱出來的大提琴,琴腔的共鳴都較為緊縮,厚度也不足.音質很好,卻總有種少了下半截或是弦振卡卡的,不夠自然輕鬆的感覺.這種傾向在換了喇叭之後更加明顯.換上TT後,一瞬間大提琴的聲音整個放鬆開來.下半截的形體也飽滿完整.擦弦的恩恩低吟與琴腔的嗡嗡共鳴自在散發,似乎連餘韻都拉長了半拍.揉合著弦振,彷彿將樂器在眼前演奏一般.在演譯古典樂上,TT乾淨的聲底與高透明度,輕鬆呈現樂器演奏的姿態.不像某些器材,是毫無感情教條般刻意要讓聽者很累得注意所有細節,而是舉重若輕,自然而然帶出樂器演奏時該有的樣子.除了低頻好過300B很多,在演譯中高音域的口琴與串鈴,高音延伸清越寬廣,少了300B特有的金皇色澤,卻更顯出真實音樂本色.不過這個中性也是相對300B而言.TT不是死硬派的儀測機器,在相對理性的歌唱中,依然帶有真空管的甜美與暖意,是我很喜歡的音色.

小編制過關,接下來放的是低頻較沉的火焰之舞.我喜歡直接用第一首測試.除了深沉的電子低頻與鼓聲,各部的人聲吟唱可以聽出前後位置與質感.有些擴大機雄渾有力,一開始的低頻霸道十足,人聲一出現聲音就粗礪了.TT把這曲子演繹的出乎意料的好.低頻量感有到位卻層次分明,毫不混亂.各聲部位置清楚,男聲渾厚,吞吐分明,與電子低頻跟鼓櫛比鱗次展開,很立體的呈現整個舞台.300B在播放此曲時低頻大概只是點到為止,無法像TT一般除了打到點之外,低頻的延伸震動還可以向外擴散.而人聲是一片一片飄來,不像TT一樣既有喉韻質感,也有清楚的前後結像與定位.

火焰之舞表現得超乎我想像,大概是我試過的機器中最好的.我迫不及待換上更大編制的海之交響曲.果然,一開始的銅管齊鳴除了明亮燦然,也比300B保有更高的厚度.之後數個站在舞台不同位置的男女聲合唱團輪唱也比300B刻畫得更加細膩清晰.接著銅管,弦樂,管風琴與大軍鼓層層遞進交織,樂曲也一步步推向高潮.在我的空間可以接受,大約42左右的音壓下,TT表現的氣定神閒.在如履薄冰,感覺會爆炸的樂段,TT輕鬆轉個彎就衝上去.當然,受限於先天推力,在樂器極度複雜時,仍可聽出擴大機對於各聲部細節的強調還有加強的空間.而這種超大編制的樂曲,有時難免會想更爆棚.42的音量感覺大約是音樂廳中段.想開到前段的音量,雖可以平穩上升至大約45,但就有些控制不住場面,覺得吵了.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播放威爾第安魂曲的末日經段落.也許35瓦還是有他的限制吧?
接著換純樂器演奏的四季與魔戒交響詩.少了人聲的摧殘,儘管仍是大編制,在不過度摧大音量(小於42,事實上我一人聆聽的音量大約在32~36是最舒服的),TT又回到一開始能輕鬆表現各樂器質感的狀態,舞台開展的毫不侷促,各個樂器輕鬆自然.看來,除了少數誇張的編制,這35w其實相當夠用啊~!
最後,一定要聽的就是國樂!照慣例我放了雨果"十面埋伏"的北方民族素描.記得當初就是因為300B把這曲子唱的甜美動聽,泛音華麗燦爛閃爍著金黃色澤,才決定下訂的.TT的演繹比較中性.撥弦質感比較真實,但就少了那種金煌燦然的泛音.除了本來就知道的中低頻較為穩定外,最大的差別,是300B會突出柳琴的演奏,虛化糊化背後的樂團,整個音樂就很像柳琴一枝獨秀地跳舞;TT則是將整個樂團的樂器都描繪出來,柳琴仍是主奏但較後退也較不搶眼(當然也沒有那種聲音閃耀著金光的感覺),反而是整個樂團呈現的更加立體有深度.算起來兩者的演繹是各有千秋.情感上我會選擇300B,實在太美了!理性上則是TT占優.
整體聽下來,TT對於古典樂及更大編制的樂團,描繪的清楚自然.呈現的舞台廣度與深度遠超300B,也大過之前150的印象.300B在新喇叭上,儘管質感較舊喇叭有所提升,樂器單純時表現沒問題,但大概到弦樂四重奏以上,就有樂器尾韻不足,細節緊縮,下盤較為虛浮,厚度不足的問題,而低音域的樂器,如大提琴,則是直接炸裂.音質上300B的染色還是較多,在女聲或是撥弦樂器美到不行,大概是TT投胎三次也無法企及.但到了弦樂器(尤其是低音域)聲音會怪怪的.這些問題,新來的TT可以解決八到九成.雖然當初試聽150也有類似的感覺,但150的表現方式還是比較像300B那樣會凸顯主要樂器,而且帶有管迷他家特有的,單端那種較為細膩婉約的氣質.這些特點在TT身上就少了一些.但整個樂團刻劃的完整程度以及吞吐開闔的大氣,又是TT占了贏面.儘管35w依然力有未逮,但同價位更大推力的機器就沒有TT的質感.我也比較過我的音響啟蒙陳老師家的系統,jeff rownand concerto+bryston+totem書架.TT在我家的搭配沒有老師的顆粒分明,聲音厚度與凝聚度仍差了一截,但人聲質感更好,而且自然寫意.老師的搭配像是指揮家,TT則像是輕鬆的歌唱.互有千秋,各占勝場.
之後,我陸陸續續又試聽過幾台機器:
Simaudio moon,EAR yoshino V12,norma Revo IPA140,norma Revo IPA140,以及一台怪怪的二手MBL 7008.加上之前還有試過一台遠超預算的Octave V100SE.有些在家裡,有些只在音響店聽.結論是,這價位帶真的很難既有強大推力又兼顧音質.聽了一圈後還是決定回到TT,當然不否認優惠的價格是很高的吸引力啦~!
結果,我決定要買時,機器居然就賣完惹...還要跟義大利訂...記得去店裡付訂金時,我還跟小蔡開玩笑說如果進更高級的機器記得跟我說,想不到小蔡回答:"不好吧...我希望你決定了就好好聽一台機器,沒事真的不要一直升級啦~".哇靠這還真不像音響店家講出來的話.但我只是想來聽聽高級機器的聲音,倒也沒那麼多錢一直換機就是了.小蔡多慮囉~
===後記===
結果不到兩年,因為聆聽習慣改變,我就換機了。機器出門後,不時仍會想起那細膩優雅的音色,算是我最後悔送走的器材吧。後來偶然看到接手的網友想再賣出,原想購回,但等下班再與網友聯繫時,機器已經被預訂了,只能說無緣吧~也許幾年之後,我又會找來回味過去呢~
留言
張貼留言